商河县历史悠久,自春秋战国迄今2600余年,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勇敢、勤劳的商河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,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,为中华文化宝典写下了不朽的一页。
春秋齐邦麦丘邑
商河古为麦丘邑。据《韩诗外传》(西汉韩婴撰)及《新序.杂事》(西汉刘向撰)载,春秋齐侯桓公,即五霸之一,曾出猎于麦丘,见83岁的麦丘邑人,问其年龄,并求其祝自已。老人从容应对,并直言规劝“使主君无羞学,无恶下问。贤者在旁,谏者得人”;“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……。”令桓公口服心服,“扶而载之,自御以归,礼之于朝,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。”
齐之麦丘在哪里?清钱穆撰的《史记地名考》、顾祖禹(1631-1692)撰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及《辞源》、《嘉庆一统志》均明确指出:“地在今山东商河县西北”。
今考,县城西北二十多里有一古城遗址,位于古商河畔、怀仁镇古城村东南广袤的城坡洼中,占地约9000平方米。旧时,高高的城墙上蓬蒿丛生,野生动物时有出没。院落、大型建筑物似有其形,残垣断续,瓦砾遍地。有点将台、跑马道、校场、城海子等。其周围土丘连绵,地貌特殊。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,加之建国后大兴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,特别在开挖了商西河之后,遗址形貌有所改变,但大宗文物相继出土,其中有春秋战国时较为完整的灰陶瓦当及陶豆残片。当今,城墙高2.7米,长100余米,城墙上下,仍野草离离,各类陶片,俯首即拾,景象萧瑟,令人生思古之幽情。笔者于1990年曾以《麦丘辨》为题撰文,并请教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。副所长、教授钱林书回信说:“今定之在商河县西北怀仁镇古城村东南(指麦丘),这就十分具体,很有意义了。”
然而,有的引《从征记》曰麦丘在莱芜,也有的引《太平寰宇记》(宋乐史930--1007)曰在宋之谯县,即今之安徽亳县。但它们分别在鲁、宋,不在齐,盖志者之谬耳。
还要指出的是,麦丘不仅是齐桓公所至及商河先民所居之地,也是兵家相争的屯兵之地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(西汉司马迁前145年-前86年)载:十九年(即赵惠文王十九年,公元前280年)“赵奢将,攻齐麦丘,取之”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等还载:“后十三岁,魏与赵攻韩,韩告急于齐。齐使田忌将而往,直走大梁。”“齐因乘胜尽破其军,虏魏太子申以归。”惠王三十年(公元前340年)魏伐赵,齐救赵击魏,“太子果与齐人战,败于马陵,齐虏魏太子申”。魏太子即魏惠王之子,亦即梁惠王之子(魏惠王迁都大梁后改号为梁)。被虏后死于齐。而本县郑路镇即有梁王冢,旧时冢甚高大,有庙数楹。1936年《重修商河县志·陵墓》载:“相传即梁王所言,东败于齐,长子死焉,遂葬于此。”现冢仍高出地面4米,南北长50米,东西宽40米,巍巍可观。
朸县与濕沃
商河县在西汉为朸县地。《水经注》(旧题东汉桑钦著,南北朝郦道元作注)载:“高后八年,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也。王莽更之为张乡也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上载:“平原郡有朸县,汉文帝时封刘辟光为朸侯,武帝时刘让为朸节侯”。高后八年即公元前180年,同年闰九月文帝即继位,两书的记载是一致的。
朸县的故城在哪里呢?《水经注》上有两句话关系到这个问题。 即“商河又东迳初乡县(朸县)故城南”、“般县东南六十里,有初乡城”。据此,清叶圭绶撰《续山东考古录》载:“朸县故城在东北四十里,今棘城村。”又云:“棘城村在商河北,西北去般城里数相符,棘,朸之转音也”。笔者于1988年曾造访棘城老农,均言早年村东尽瓦砾,村北有土城墙,1958年打水井时还从地下挖出瓷濕沃器片,却有故城遗址之说。然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还指出“朸县城,在县西北,朸音力,汉置县。”但未讲出理由,也未有具体地址,可信度不大。
据历代《商河县志》还载:商河汉为朸县,后又为千乘郡濕沃县,东汉废,晋置濕沃,三国、晋、北齐皆因之。濕沃又在哪里?《齐乘》(元于钦撰)引《水经》曰:“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,河北有濕沃县,在今高苑县西北七十余里也”。高苑,即今高青县的高城,按其方向及里程,当在惠民县南或东南,离商河较远。所以在隋置商河县后,所有记载均曰在汉朸县故地,从未提濕沃。清《商河县志》还引《惰书·地理志》曰:“商河在后魏为溼沃,后齐废,有关官故城。”关官故城在哪?至今也是个迷,待有识者考证。
商河的由来
商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,其记载,始见于《水经》,即源于杨墟县东。汉景帝四年,以封齐悼惠王子将卢为侯国也,城在高唐城之西南(汉高唐辖地为今禹城、齐河两县大部)。又北迳平原(秦置,故城在今平原城南王庙乡张官店)东,又东北迳安德县(西汉初置,故城在陵县城西关)故城南,又东北迳般县(汉置,后省归德平,故城在德国平镇东北三十里)故城南、东陵故城(在今乐陵市东南大顾家村北)南,又东北迳初乡县(朸县)故城南,又东北迳马岭城(在今惠民县东),又东迳富平县(秦置厌次,西汉改名为富平县,东汉复故名,城在今惠民县桑落墅)故城北,分二水注于河。其流向及位置,无疑是今商河县、惠民县境内的沙河。当时所流经的八个县名均为汉或汉以前所轩,其中朸县、富平早在东汉即省或改名,远远早于郦氏注《水经》,故商河系桑钦所记137条全国较大的水道之一。当时的朸县,仅是商河流域的一小部分。但她流经麦丘、朸县城均不几里,横亘东西,对朸县的生产影响较大,也孕育了商河文化。
商河何时形成?又为什么叫商河?唐《元和郡县图志》(李吉甫撰)载:“汉成帝鸿嘉四年(既公元前17年),河水泛滥为害,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,故以商为名,后人加水焉”。唐初,沧州刺史薛大鼎还有一首诗曰:“洪流入海地无波,万姓欢呼麦丘坡;犹恐甘棠遭败剪,嘉名永锡许商河”。也称颂了许商治水的功绩。从明代以后,又以名宦将许商载在史志,并供奉于县名宦祠。
许商,西汉长安人,安长伯,治《尚书》,善为算,著《五行论》,官至九卿。据《汉书·沟洫志》载,自成帝初至鸿嘉四年,许商先后以白博士、将作大匠、河堤都尉的官位出行治水多次。
诚然,对商河之名的来由也有其他说法,但均不为人接受。如《水经注》曰因其源头“世谓之落里坈,亦曰小漳河,商漳声相近,故字与读移耳”,但清末明初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提出疑义,并具体论证。同时,《重修商河县志·河渠》也对许商凿河之说提出疑义,言:“许商驳孙禁欲开河,又安能自开河?”“许商与钦(指桑钦)同时,是商河不始于许商之明证。”的确,商受遣治水,曾与丞相孙禁“同行视,图方略”,也确有过争论,但争论的焦点是“决平原金堤间,开通大河,令人故笃马河。”大河,即黄河,并非商河。再说,商河成于西汉,钦撰《水注》在东汉,相隔至少40年,并非同时。
《元和郡县图志》所说的后人加水,即商河改名为滳河,当在南北朝后期,因为郦道元为《水经》作注时仍名商河,到隋置滳河,中间不到70年。至于加水旁的原因,元《齐乘》载:“刻本或误作滳,小子遂读商,为滳谬矣。”
滳河县的诞生与城建
商河县始置于公元596年(隋开皇十六年)晚于商河之成600余年,而且在商字加水旁之后。其历史资料也始见于《元和郡县图志》:“滳河县,(中,二十,东北至州八十里)。本汉朸县,属平原郡,后汉省。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滳河县,因北有滳河以名之,属沧州。贞观元年属德州,十七年改属棣州。”“黄河在县南八十里”,“滳河在县北一十五里”。显然,当时河、县同名并存,新置的滳河县肯定未在朸县故城,而是由河北移到河南,由距棣州40里移至80里(时属棣州,其故城在今惠民县东南,至棘城不过40来里)其地理位置,正当今商河县城。棘城已成为滳河县的东北一边陲小镇。可见,滳河县只是从朸县析出的一部分。原文开头的“中”字,系指“赤、畿、望、紧、上、中、下”七等到县中的中县(古代按县的户口、出产、形势等划分等级)。后周广顺三年勅:“天下县邑素有等差……,”三千户以上为望县,二千户以上为紧县,一千户以上的为上县,中县,是个不足千户的六等县。
滳河县城的建设约在置县30年,即公元621年前后。明《商河县志》载:“唐武德中筑土城,周围三里,僻以四门,垒以砖瓦,上各建门楼,东曰明晖,西曰镇远,南曰承德,北曰拱辰。”此规模大抵含今县府大部,文化中心、供销大楼、邮政及电信楼、炼油宾馆、县委、红旗旅馆等,面积大约3000平方米。
建城后有记载的第一桩事是:公元818年(唐宪宗元和十三年),曹华任棣州刺史,淄青节度使李纳之子李师道不平,自郓遣部将骚之,兵及滳河,遂破县城,杀戮甚惨。华帅师逐敌,斩首二千级,复县治。
相传,随着滳河的诞生和县城的兴建,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滳河文化,也日臻完善。刺史薛大鼎所写的“万姓欢呼麦丘坡”的热烈场面,正是鼓子秧歌的雏形。
三孟一马名天下
唐天宝以后,滳河西北(时为平昌县,五代改德平县,1956年撤销后其东南部,即怀仁一带划归商河县)先后出了孟云卿、孟简、孟迟三名进士,其中卿、简尤为著名。
孟云卿(725-?)字升之,唐著名诗人之一。30岁举进士,肃宗时为校书郎。其诗语言朴实,存17首,其中《伤时二首》以“虎豹不相食,哀哉人食人”之句,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。杜甫、元结、韦应物诸人,都很推重他的作品。780年(乾元三年)元结编选《箧中集》,所录沈千运等7人之诗,共24篇,其中有孟云卿5首。卿与杜甫友谊笃厚。758年(乾元元年),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遇,杜甫又写了“冬末以事之东郊,城湖东遇孟云卿,复归刘颢宅宿,饮宴散因为醉歌”记叙了相遇的情景,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。
孟简(?-824年),进士擢第,工诗词,重气节。811年(元和六年)出任常州刺史,开凿旧有孟渎,长21里,溉田4000余顷,民颂其绩。后又任越州、襄州、睦州刺史,官至谏议大夫。
公元934年,滳河城东孙家出了一位宰相,叫马裔孙,字庆先,少好学,慕韩愈之为人,文章皆效之,与桑维翰并为裴嗥礼部所放进士。后唐李从珂为潞王时,招为河中观察支使;从珂为京兆尹,徙镇风翔,裔孙从之,以为观察判官。潞王将起兵反,左右谋已定,招裔孙告之曰:“受命移镇,路出京师,何向为便?”裔孙曰:“君命召,不俟驾。今大王为国宗属,先帝新弃天下,监丧赴镇,臣子之道,诸人凶谋不可从也。”左右皆笑其愚,从珂独心重之。后从珂弑闵帝立,是为末帝,以裔孙为翰林学士、户部郎中、知制诰,赐金紫;未满岁,改中书舍人、礼部侍郎,皆带禁职;寻拜中书侍郎、平章事,众称马相。从《五代史》等资料看,裔孙纯儒,性多凝滞,但处世谨慎。裔孙本裴礼部所取进士,及裔孙主持贡举放榜时,引新进士晋见裴嗥,裴极为激动,喜而作:“词场最喜是持衡,天遣愚夫受盛名;三主礼闱年八十,门生门下见门生。”裔孙遽登相位之后,未悉朝廷下事。其中书百职,裔孙预先未熟习,无能专决,只是署名而已。石敬塘弑末帝自立,遂居家不仕,时人称之为三不开,即:“居家门不开,见客口不开,入朝印不开。”后李崧相晋,裔孙以宾客致仕,得太子詹事。晋汉公卿以裔孙好文章,皆忻然待之。后周太祖即位,就加检校礼部尚书、太子宾客、分司在洛阳。每闭关养素,唯事呕呤著述,嗜八分书,往来酬客,必亲札以衒其墨迹。将卒前,见白虺缘于庭槐,驱之失所在。感《赋鵩》之文,作《槐虫赋》。956年(周广顺三年)秋七月"卒于洛阳。本县展家乡孙家村北有其墓,现有石碑倾于跃进河侧,长3米,宽0.6米,额上“马”、“先”二尚能辩认。
商字复原及滳河的变迁
清《商河县志·八景》载:"城东北三十里有古桑一株,枝叶夭矫犹龙。相传宋太祖微时曾卧其下,后因呼为龙桑。摘其枝栽他处必枯。枯枝复生,邑中必有登科第者。"至1936年(民国二十年),尚存桑条一株,亦屈曲可观。今龙桑寺镇政府院内有32年、16年重生龙桑各一株。其实,传说何止于此,笔者少时还常听说,县境内的沙河是“赵匡胤铜傍铁底的运粮河”又传“赵家的河,朱家拱”。如此众多的传说,确反映了宋代对滳河的影响之大,变化之多,滳河的变迁也是其中之一。
宋初太平兴国中(980年左右)乐史编《太平寰宇记》除载:“滳河县旧十乡,今三乡”等以外,,对滳河县的建置沿革、滳河的地理位置一如《元和郡县图志》,但时隔20多年,在“县北一十五里的滳河”徙为“城南三里”,并恢复了商河旧名,也就是说滳字又去了水旁。此说一见于元《齐乘》,其原文是:“隋开皇初于汉朸县置滳河县,取县南商河”,“前此皆称滳河,至宋去偏旁为商河。”还见于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“商河,县南三里,自德平、乐陵县入境,又东北入武定州境。”“宋大中祥符间(1008-1016)年以商河为棣州患,议徙商河南入大清河,因凿渠于此。”明《商河县志》更明确记载:“商河在县三里,即许商所凿也。”并绘制在县境总图上。与其同时,城北一十五里的滳河被改称为马颊河,列为全县八景之一,县令曾一侗并以《马颊晴沙》为题作诗曰:“曾闻洚水势怀襄,凭轼遗踪叹杳茫;自昔九河称马颊,于今一径绕羊肠;雨余沙浅金成砾,风起尘多土作冈;沧海桑田经几变,神功千载总堪伤。”至清,又改为笃马河,沙河,知县龚廷煌又以《笃马晴沙》为题赋八景赞,曰:“璀璨精光,沐浴朝旭;浑灏流转,龙蛇屈曲;一气输金。万杨春绿;有客问津,汉时故渎。”至此冉北的滳河成为“十里风尘十里沙,河堤西望少人家;路旁桃李应无主,也放夭夭一两花”。同时城南三里的商河也逐渐干涸,至清道光年间即称为古商河,俗你朱家河。
今考县境内的沙河及朱家河,即原县城北、南的两条古商河,在胡集乡陶家村西同出一源,至惠民桑落墅又汇为一流,可见上述商河南徙,并非全部,只是在商河县境内的一段及其以东的一部分。
至于商河自宋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,清付泽洪主编的《行水金鉴》载,历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先后、断续大约1500余年,从宋代至明万历初的500年中,其主、支流在马颊、徒骇、北清河一带滚动,河道极为混乱,经常数道并行。而商河正被夹于三河之间,受影响必然很大,致使河道、河名俱改。
还要特别指出的是,在宋代由于城北的商河干涸变沙,河道南徙,商字复原,滳河告终。但作为滳河县,仍继续绵延,只是在置县400多年后滳字去了水旁。
就在滳字去水旁不久,即仁宗时,并州榆次人高若讷来商河为令。“令有职分田牛,与种皆给予民,民甚苦之。若讷莅,独废不耕,且著为例”,历代传诵。
第一部《商河县志》
1386年(元至正二十八年),朱元璋遣大将军徐达、常遇春北定中原,统兵至商河,县尹梁济民率众归附,仍为县令。自然,商河即进入明代。
1587年(万历十五年),县令曾一侗主修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《商河县志》,分舆地、宫室、食货、学校、官师、选举、人物、古迹、杂述、遗文十卷,90000多字。这部县志由于时代的局限,夹杂不少糟粕,但对全县的政治、经济、风土人情均有全面记载,不失为一宝贵文化贵产。
从这部志书上可知,全县五乡辖六十八里。弘治五年全县8111户,79890口人;万历十五年增至11314户,123986口。明初原额地7938顷余,万历九年上、中、下地共14467顷(折征粮地19216顷余)。物产主要有黍、稷、梁、谷、麦、豆、葱、蒜、韭、瓜、桃、李、杏、梨、枣、木绵等等;夏税麦银6231多两,秋粮银20356余两,岁贡处长税丝440余斤,农桑丝绢676批余,棉花735余斤.“民务耕桑而好靡费,士多聪敏而耆学;婚姻丧葬率尊文公礼,且互相周助,绰有古风;急赋税,趋公役,颇称易使.”
从这部志书中还可看出:明是商河县出名人较多的时代.仅就进士科而言,全县自古共中19人(含原德平划入的怀仁一带),其中明代9人,占二分之一.城东孙集村孙毓,由进士授任监察御使,弹劾不避权贵,谳狱多平反;升陕西右参政,以廉勤著称,不久贬谪左布政,仍上疏论执政者,几乎为执政者所陷;上知其忠,特令辞官归居.毓侄识,登成化进士,任兵科给事中,升四品太常寺卿.识三子孟举,登弘治进士,任河南临颍县知县,升刑部主事,官至河南按察司佥事.识四子孟和,登正德戊辰科进士,任广平、滑县知县,升云南道监察御史,终真定府四品知府。城西南张大人村张九叙,弘治乙丑科二甲进士,选庶吉士、兵科给事中,升吏科都给事中、太常、太仆寺卿,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,进江防事,吴人称神;移时旱蝗为孽,百姓嗷嗷,叙上修德回天书,反复时事数千言,执政者不报,乃百计调停,民仅免荒。其他如城西北李兵马家村李馪,本为行军贰吏,天顺年间随镇朔大将军石亭迎驾英宗,授河南都司,升东城兵马司指挥,以姓及官职名村。另如,城西南隅福胜寺首座泽智,恪守戒律,尤注重修造,1468年(成化四年)与其徒浩全遍叩县中及外邑好善者资助,重修大雄宝殿、三门,并收募缘精铜八千余斤,铸造大士文佛,高3米,重4000余斤,使之号称山东第二寺.惜后因火灾等原因渐毁,现仅保存铜佛手指一个,重3斤,藏县图书馆.
明《商河县志》载,1426年(宣德元年)9月,汉王朱高煦据乐安州(即原棣州)反,宣帝朱瞻基率兵亲征,“相传其庶人驻跸于此”,于商河东门外迤北取土筑城,成龙湾,即今东关蔬菜批发市场西侧的龙湾。过去水面宽阔,水深莫测。近年由于城建事业的迅速发展,特别在田园路建成后,水面缩小,且污染严重。
还要指出的是,上述县志,迄今570多年,所见仅现存北京等图书馆的孤残胶卷,且页码错乱.虽可有偿借阅,但不易看懂.幸有人校注,有待付印.
好汉何止闫常留其实,在商河这片土地上,好汉何止闫常留?1749年(清乾隆十四年),浙江石门举人陈锟来商河为令,兴利除害,勤恤民隐,历任10年,以卓最升梧州知州,时邑浚河未竣,日夜工所,积劳成病,未离任而卒,百姓哀之.1862(同治元年)年,城东北小屯村薛鳌,趁官府成立团练之机,自办“如意团”,并率众进城同知县进行抗捐斗争,也为此献出了生命.1892年(光绪十八年)年,瓦屋头村(现属济阳县)杨秀章为反贪官污史,联系城南百村,率数千人,手持权把扫帚及长枪大刀,围困商河城,吓得知县陈毓松出面道歉.
进入民国后,1919年《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》载,商河民情“善良,勤苦耐劳”;“恶劣,强悍好斗,讼风甚炽”。1934年《山东政俗视察记》又载:“民情强悍,讼风甚炽”。这里,他从闫常留等斗争的史实,偏面、过分地扩大了“强悍”一面,没有,也不可能指出其主要方面还是商河人纯朴正直,不维官,不维强,不怕死,有勇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光荣传统。就在这个时候,不少有识之士,在白色恐怖下,冒着生命危险,求真理,求解放,踏上革命道路。其中有本县殷巷镇小于家娄凝先(1910--1984),他幼年奋进好学,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,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先后任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、共青团河北省委秘书长。1930年受中央北方局派遣到山西任共青团特委书记.后因叛徒出卖被捕,在狱中参加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.1937年出狱后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、《晋察冀日报》副主编。1945年后受党组织派遣赴天津从事地下工作,建国后先后历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,副秘书长、副市长、南开大学副校长、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等职。还有郑路镇营子村张北华(1911--1975),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32年任共青团济南市委书记、省委秘长,1933年山东省委遭破坏,任临时省委书记,不久被捕.1937年7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,去泰西发动组织武装,连战告捷,令鬼子丧胆.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济南市委书记、徐州市长、市委书记、军管会主任。全国解放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会主席、甘肃省委常委、监委书记。文化大革命开始受迫害而死,1978年平反昭雪.
浴血八年商河人
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,8月,侵华日军两次派飞机轰炸商河城,炸死10多人.11月27日,日本侵略军约300人由惠民沿惠商公路进犯我县,国民政府县长石毓松及其所属弃城南逃.紧要关头,商河人民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甘洒热血,卫家驱寇.在如火如荼的人民战争中,商河军民先后与日伪军作战100多次,牺牲427人.同时,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斗争,也造就了一代英灵.主要是:
季成宝,郑路镇季家村人,1938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工作,以串乡说书为名,搜集敌人情报,1942年被敌人杀害.其长子季学文,1939年参加县大队,战斗中多次立功,由班长提升为连长.在1943年的反“扫荡”中,他潜伏在离敌人较近的藏范村,出其不备,打得日伪军抱头鼠窜,获机枪一挺,小炮一门.同年秋,又智取日伪盘据的小张家据点.1944年在载击伪乐陵县警备大队的战斗中,带领全连俘虏伪军30名,缴获取机枪6挺,长短枪350余支,战马10匹.1945年1月在李毛村与日寇“三角部队”遭遇,激战中不幸牺牲.其次子季学武,16岁当侦察员,1940年被敌人残害.“一门三忠烈,父子具英雄”的动人事迹至今流传.
张洁轩(1914--1969)原名孙原清,韩庙乡雹泉庙村人,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40年任商河惠县独立营教导员,1949年调渤海二分区任营教导员,转战南北,战功卓著,多次受到军委的嘉奖.建国后历任海军航空部科长、团政委、国防部七院第十研究所政治部主任等职务。
刘文彬(1918--1984),原名李和祥,赵奎元乡李家集人.1939的参加中国共产党,历任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管理员、商河县大队文书、连指导员、营教导员、黄骅县区长、县大队副政委、渤海纵队营教导员、团政治部主任等,为发展壮大人民武装,消灭日寇做出贡献。建国后任华东公安后勤部政治处主任、上海边防检查站政委、上海公安纵队政治部主任,后调贵州省,先后任省公安纵队政治部主任、贵阳市委统战部长、市政协主席等。
左栋周,1939年参加八路军挺进纵队商河支队,后任中共商河县委民运委员、商河县政府秘书、县长等职,建国后任禹城县长、县委书记,烟台市市长、市政协副主席等。
另外,韩庙乡燕家村李益亭、牛堡乡大杜家村杜前、白桥乡大吕家顶替吕本支、怀仁镇洼李村李原方等,均于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,建国后任党和国家的重要职务,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.
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,济阳、德平等几个县伪军麋集商河,约1万余人。它们筑城设险,储备给养,欲负隅顽抗,成为鲁北最大、最后、唯一的反动堡垒。8月,按照上级的战略布置,由军分区及县区武装把商河城团团包围,并组织周围数万名民兵、民工在城四周挖了一条深、宽均丈余的深壕,以阻止敌人突围。9月,渤海军区杨国夫司令员率主力到商河,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发起进攻,激战三天,于9月26日全歼敌人。从此,“商河换了人间”
也是在抗日战争其间,还有一个商河人,即小街子村上官云相,系国民党高级将领、集团军中将司令,于1941年1月参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,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遭受极为重大的损失,其罪责难逃。后去台湾,1969年病逝。
七十二洼及清水幻象
商河县故有聂家、陈家、团泊、姚沟、坛场、吴百户等72洼,载在明《商河县志》,并曰此72洼“遇丰倍收,遇涝则一苗不遗,故谚有十年九不收,一收胜十秋之语。小洼尚多,不可胜数。”可见,72洼是商河的财富,也是包袱。
与72洼相对等的还有72官庄。清《商河县志·乡里》载,相传顺治年间河北省武邑、枣强流民来商河寄居。康熙二年知县祖良正编为永安乡,后改为安丰乡。安丰乡四乡错落,“东附德隆三庄,南附德顺三十六庄,北附仁厚六庄,共四十五庄”,俗你:“七十二官庄”。至1830(道光十年)年安丰乡又增至四十九庄。1910(宣统二年)开办自治,取销六乡旧名,划全县为九区,各官庄按地域分属之。
将七十二庄与七十二洼如此对等的呼之,因为它们有不解之缘,即官庄多居于七十二洼或其边沿,如城东的房屯、官庄,城北的小屯、广平店,城南的大岭、史庄、太平、西瓦、铁匠、栾洼等等。同时笔者了解到,这些村多杂姓,与事互相周助。也正因如此,他们团结奋斗,对七十二洼的开垦、改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但是,对七十二洼的根本改造,还是在建国之后。1957年在牧猪、十亩田、朱洼等十几个大洼建国营农场,1958年后先后开挖商中、商西、商东等8条内河,378条干支沟,新置各种林带数千公里,现今,整个商河大地河沟纵横,树木葱茏,明显地被分割得如同棋盘。昔日的七十二洼面貌全非,完全成为商河的财富。
其实,自明至今,商河县的边界几经变动,七十二洼也稍有变动,但增减相抵,仍统称七十二洼。但七十二官庄,由于教育、婚嫁、迁徙等原因,早已和周围村庄融为一体,无明显特征。然对七十二洼的传说,却有增无减。以靠城较近的清水洼为例。清《商河县志·后跋》载:“越二岁甲午十月十三日辰时,十里坞人见清水洼中现土城,长三里许,城墙门楼具在,城墙上微有担夫行人往来。适邑人王海清中武魁之会,乙未联捷。”更有趣的是:在160年后,即二十世纪末,作家曹革非撰写长篇章回小说《清水幻象》,写清末民初商河知县携妻妾、僚属观赏清水洼中的幻象,现我县与北京盛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拍30集电视剧《清水幻象》事宜正在筹划中。相信,商河的这一清水幻象将更加炫妙离奇,广为传播。
地复天翻看今朝
今天,商河县已岁满1406,拥有147200户,59.1万人口。其变化之大,难以言表。这里,仅就建国之后,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,在中共商河县委、商河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,广大人民解放思想,与时俱进,各项事业齐头巨变的情况概述于下:农业方面,随着水利化、机械化的逐步实现,随着连户承包制的不断完善、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及先进科学技术的的不断引进及推广,由过去的人、畜力生产到如今的机耕机种机收;由过去的靠天等雨、听天由命到如今的旱浇涝排;由单一的种植粮棉到粮、棉、菜、林、牧、渔全面发展;由按季节露天耕种到大棚内反季节种植,变一年两收为多收。全县农业总产值由建国初的2555万元至2001年的13.6亿元。工业生产,从过去的只能制造简单的手工制品,如铁丝灯笼、铁网等发展到农副产品加工、纺织、机械、化工、电力等门类众多,产品远销国外,总产值由建国初的54万元到2001年的28.5亿元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,传统名吃摆上省、市高档餐桌。财政收入建国初为281万元,2001年过亿元。九年义务教育早已普及。人民生活有逐步实现温饱又基本达到小康。文化传统节目鼓子秧歌经过不断加工整理,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奖,1999年参加国庆50年庆典,载誉中华,名扬海外。如今的商河人,既有从中央机关退下来的老干部,有省市主要领导,还有遍布中外的科学工作者和企业家…….
更为可喜的是,具有2000年历史、干涸1000年的商河,即北沙河,已被济南列为全市最大的“蓄水调水”工程之一,而且开始实施。不几年后,他将以涝蓄旱溉及水产、林果养殖基地而造福于商河人民,并成为泉城北陲一道最秀丽的风景线、旅游线。
1643年(明崇祯十四年),清兵自河间至商河,知县刘国会、典史王传芳率众固守,终因粮尽无援,城陷身亡,至此,商河又成清王朝的天下。至嘉庆年间,全县增至4万多户,20多万人.
1799年(嘉庆四年)商河西北闫杨二庄发生一件惊动清廷的事.事情的原委是:1776(嘉庆元年)原德平县从广东来了一位买官的县知事,名叫叶芳,到任后私自加征丁银漕米,大刮民膏.嘉庆四年旱灾严重,农民衣食无着,无力缴纳.叶受人挑唆,误以为闫家村廪生闫常留幕后操劳纵不缴,便找闫常留试问.闫常留与杨家村廪生杨橝世友善,商议一同去县衙要求减免,并解除误解.第二天杨橝及其子杨小等先行,奔在堂后,叶芳不由分说,举刀奔来,杨橝正招架之际,其子杨小一气之下抖枪将叶刺死.按清律,杀知县要屠全县.杨橝自知事态严重,想投案自首,后赶来的闫常留说:“你速走,我自有处”.就这样.杨橝逃匿东北,闫常留挺身而出,自认不讳,后被押京问斩,并将其头悬于前示众.乡人收尸后,为其铸银头厚葬.从此,“闫常留,是好汉,豁出一命救全县”的民谣,久传不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