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 | | | |
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湿沃漯阴缘水名,几朝隶属总关情。
寻踪如坠千层雾,斯地原来设四城。
历代商河县志均记载,商河自东汉至隋置滳河县以前,东部属湿沃县,西部属漯(音ta、去声)阴县。《山东历史地图集》中所标二县,均距商河颇远,且中间还隔着其他县,使人大惑不解。
《水经注疏》记载:考《地形志》有两湿沃县。《志》称:郡,刘义隆置,魏因之。盖宋於南置乐陵郡,并置湿沃县,而魏亦因宋之旧,即此《注》之漯沃也。此漯沃与平安城近,当在今新城、高苑二县之间。方志与《河水》篇之故城混为一地,非也。《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》:湿沃县汉置,后汉省,三国魏复置,晋作漯沃,北齐省,故城在今山东蒲台县西北,《隋书地理志》:“滴河有后魏湿沃县,后齐废,”按地形志后魏末尝改置县,其在滴河县地者,去今蒲台县稍远,疑三国时复置于此,非汉之故也。《山东通志》载:此期(后汉)黄河改道,由滨县一带入海,漯水为黄河所夺,隰(漯)沃县被淹,撤销县建制并入千乘县;渤海郡由幽州改属冀州。《地理风俗记》曰: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,河北有漯沃城,故县也。《齐记》载:“千乘城,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,有南北二城,相去二十余里,其一城县治,一城太守治。”《商河县志》云:“三国隶魏,复置湿沃县,属冀州乐陵郡。”
《山东历史地图集》中所标注之漯阴,约位于今济阳、临邑、禹城三县交界处,离商河不接壤;历代商河县志均记载自东汉该县一部属漯阴县,令人难觅其所以。查阅资料得知,原来有南漯阴与北漯阴之别,北漯阴亦称漯阳,在漯水之北。《水经注疏》载:(漯水)又东北过漯阴县北。(赵、戴改阴作阳。赵引胡渭云:此北漯阴也,伏琛谓之漯阳城,黄本正作漯阳字。《寰宇记》云,隰阴县,汉县,今废城在临邑县西十里。宋武帝平广固,遂移理于今临邑县西北五十里北漯阴城,今县北有故城。汉城亦谓之南漯阴城。凡水以南为阴,北为阳,意者,汉有漯阴,漯阳二县,南北对立,道元故云,漯阴县,故黎邑,王莽更名翼成。又云,漯阳县,王莽之巨武。今翼成之文,见於《汉志》,而巨武无考。岂世本《汉书》脱失漯阳,道元犹见善本故耶?不然,二城明有分画,新莽又制异名,尚赖《水经》漯阳一语,郦以巨武释之,可补《汉志》之缺。
《元和志》,黄河在临邑县北七十里。唐临邑在北漯阴故城东南。在今临邑县东南。
《太平寰宇记》:“宋武帝平广固移漯阴于今临邑县西北五十里,为北隰阴城。”(临邑古城在今逥河以西)
从文献所载漯水流向(迳漯阴县故城北,历北漯阴城南,伏琛谓之漯阳城,迳著县故城南,迳崔氏城北)中得知,北漯阴(漯阳)城应在著县(今济阳县曲堤镇)以西;今济阳县曲堤镇与今商河县白桥乡接壤,位于商河县东南。可以认定,北漯阴(漯阳)城应在今商河县之西南部分。
如此看来,时商河县境属湿沃部分,应是西湿(漯、古漯濕通用)沃县;属漯阴部分,则是北漯阴即漯阳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