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商河县历史沿革详解

商河县历史沿革详解

关键词:商河 历史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商河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sds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9658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地理位置:商河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,位于东经 116°58′~117°26,北纬37°06′~37°32′之间。东靠惠民县、阳信县,西连临邑县,南接济阳县,北邻乐陵市,全境呈菱形,南北最长51公里,东西最宽43公里,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。


商河形胜:滳流南绕,马颊北驱。卫齐履以为垣,依汉堤而作面。


          近依清河,远瞩长白。联大石之古戌,据沧海之上游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摘自《武定府志》


历史沿革


唐  虞  古兖州之域


“兖州”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。春秋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著书立说,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,兖州即其一。 
  “兖”古作“沇”(音yǎn),《史记•夏本纪》“兖州”作“沇州”。《尚书•禹贡》:“导沇水,东流为济,入于河。”《禹贡》载兖州得名于沇水,其州境在黄河以南济水中、下游。古兖州的地域范围与沇水的流域有关。《尚书•禹贡》载:“济、河惟兖州。”《尔雅•释地》载:“济、河间曰兖州。”这些古书中的济为济水,亦应为沇水;河即古九河。九河故道,汉、唐、宋诸家之说不一,或谓在济南境内,或谓远界永平。《尔雅》所释九河,实属兖州九河,即《汉志》河下游分流水系,在今高唐、黄骅、利津之间。《禹贡》河所播冀州九河,在今深县、黄骅、天津、容城之间。因此,济水与黄河之间应为古兖州的区域范围。山东旧东昌府及兖州、济南、青州之西北境,河北省旧大名府及正定、河间之东南境,皆古兖州之地,唐虞之时的“商河地”(未置县前,“商河地”,指今商河地域,下同)属古兖州无疑。
  《尔雅释地》邢疏:“李巡云:济、河间其气专质,厥性信谦,故曰兖。兖,信也。”《隋书•地理志中》载:“兖之为言端也,言阳精端端,故其气纤杀也。……旧传太公唐叔之教,亦有财孔遗风。今此数郡,其人尚多好儒学,性质直怀义,有古之风烈矣。”意指济水和黄河之间,所处地理条件甚好,属孔孟圣地,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礼孔孟思想影响,其德行忠厚,信义诚实,性情严谨,因此“封”为兖。 
    少昊时为爽鸠氏属地。


禹夏时为季荝氏属地。


夏  商  东夷九黎蚩尤族居地


    东夷是由九黎蚩尤族在黄帝末期演变而成的。“莱人”也是由九黎蚩尤族的祖先伏羲氏在青海、甘肃东下的一个氏族集团,是首先发明舍饲牲畜和栽培牧草、并培植莱麦(野生青稞)而形成的民族。这支东下的氏族群,带着他们培育的麦种由西一路迁徙,经过了关中地区,由于地势、自然、水利、气候等因素不宜小麦的种植,使得他们继续东移。到了中原地区,由于当时的中原是黄帝的居住地,加之战争不断,无法定居乐业,迫使他们继续东移。大约尧帝时来到古济水与古黄河之间的九河流域,在此“开垦沃野,植桑养蚕,种植稻麦”。古时麦称莱,至春秋时期方称麦。所以这一氏族群史称“莱人”、“莱夷”。


 先商始祖契“封於商”  


“商”是东夷人的后裔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云:契因辅助大禹治理洪水有功而“封于商”。近代对出土甲骨卜辞研究的结果证明,先商活动中心在滳河流域。丁山在《商周史料考证》中指出:“此河(商河),俗名小漳河,世又谓之清水,显然是由清漳一名分衍出来的。……盖河水屡次改道,穿没清漳的中流,随地而名张甲河、屯氏河,将清漳与小漳河隔成两段。于是后人但知浊漳入滹沱,而不知清漳古代本由商河入海了。卜辞所见滳字,从水,商声,正是商河的本名。……商之为商,得名於滳。”王玉哲指出: “清漳下游,一名商河,正与卜辞所见滳水名字相应。”卜辞所见滳水是指古滳河的下游、卜辞所见滳字正是清漳下游商河的本名,这也就明确指定了商族先人活动的区域。孙淼《夏商史稿》云:“契封于商,这个‘商’,就是‘滳’的同音字。按着音同通用的规律,可以说,作为契所居住的这个‘商’,其地就是滳水流域。从字形上看,‘滳’是水名,故从水,商声。此字去‘水’,则为‘商’,因此,如称水之名则为‘滳’水,称族之名则为‘商’族或‘商’人。商族之名,由‘滳’而起,这就是商族的来源。”


周  秦    周·齐国之麦丘  秦·齐郡之麦丘  隶青州


先商始祖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“封於商”之后,商族於滳河流域逐渐强大起来,并成为了这一区域的强势部落与主导群体,迫使“莱人”东迁,陆续离开此区域,后来在胶东一带建立了莱国。商族更是一个习惯迁徙的部族,历来有“前八后五十三迁”之说,其政治集团亦逐渐离开此地向中原一带迁移。“由于种麦的莱人居住过的地方,周室或来齐的姜尚便称这里为‘麦丘’”。


秦为齐郡之麦丘。


按《方舆纪要》:秦罢侯守制,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齐郡为其一。麦丘属焉。


麦丘城:清《武定府志》、《商河县志》:在县西北。说苑:麦丘邑人祝齐桓公。晏子春秋:景公问麦丘邑人。史记:赵惠文王十九年,赵奢将兵攻齐麦丘,取之。即其地。民国《商河县志》按:邑名麦丘,其见于载籍者,虽在齐桓公、景公、赵惠文王之时,溯之上古,未必不始于三五之世。因田宜麦故名,迄今尚然。其城之有迹者,在治东十里清水洼中,十里坞之南。……故老相传,旧时尚有遗址可寻。


《山东通志》:齐之麦丘邑,唐武德中筑城,周三里许,即其遗址。


查:现存所有《商河县志》均记载:滳(商)河县“唐武德中筑城,周围三里。”县志之载与《山东通志》所记,完全相符,且该城自汉在此置扐县、隋在此置滳河县以来从未迁徙,此说足以证明今之商河县城即齐之麦丘邑所在地。(另:亦有“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,麦丘邑所在清水洼被水,城移今县城摩天岭”之说,惜未见有资料佐证,存此待考。)


前汉(附新莽)  扐侯刘辟光、宜成侯刘偃、朸侯刘让之侯国  平原


郡之扐县 、济南郡之宜成县、千乘郡之湿沃县地  隶青州部


汉高祖六年,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,汉文帝四年五月,封刘肥子刘辟光为扐侯(公元前164—153年)。文帝十六年,刘肥诸子分齐为王,辟光得封济南(亦称平陵王),景帝三年间,刘辟光参与了反朝廷的“七国之乱”,失败后拔刀自刎。国除,地归朝廷。


汉武帝元朔二年(公元前127年),封刘偃(刘肥孙、刘志子)为宜成侯(史称宜成康侯)。据《史记》载,宜成,索隱表在平原。《汉书新注》卷十五上 “王子侯表第三上”中注曰: “平原”疑误,宜成,济南县,非“平原”。据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所标位置,封地在著县县城(今济阳县曲堤镇)与扐县县城(今商河县城)之间,位置距扐县县城东南约10公里,即今商河县孙集乡古城村一带。元鼎元年刘偃子刘福继侯位,太初元年“侯福坐杀弟,弃市,国除”,地归朝廷。


武帝元狩元年(公元前122年)四月,封城阳顷王刘延之第十子刘让(刘肥之四代孙)为朸侯(史称朸节侯),据清叶圭授撰《续山东考古录》云,封地在今商河县沙河乡棘城村附近。(按:嘉靖《武定州志》记载惠民县有十六镇,其中“西南三十里曰棘城镇(疑为陈师道之后山集鸡笼镇之讹)”,明万历《武定州志》、乾隆时期的《武定府志》、《惠民县志》及后来光绪十二年的《惠民县志》也都以相同的方式提到棘城,此说明彼时棘城一直属惠民,光绪十二年的《惠民县志》还称惠民十六镇,棘城为其一。明《商河县志》县境总图及清《商河县志》舆地全图均於图最东北角标有“棘城”,什么时间划归商河,未见有资料考实。《棘城村志》称此地故名“鸡鸣镇”。“朸”与“棘”意近,与“鸡”意则不近。暂存此说,以待后考。)朱文民撰《汉城阳王世家》:刘让,……在位年不详。薨,谥曰节,史称节侯。子刘兴嗣位,为人所杀,在位年不详。遗址在今商河县商河镇商河县城内。


位于商河地的三个侯国相继取消之后,地归朝廷,为平原郡之扐县、济南郡之宜成县、千乘郡之湿沃县地。


扐县故城  《武定府志》、《商河县志》引《一统志》:今商河县治,汉置扐县,文帝封齐悼惠王子辟光为扐侯。应劭曰: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扐乡城,故县也。(按:古今里长度的计算不同,周秦汉时期,一里=415.8米。应劭是东汉人,他说的六十里,按今一里500米折合,不到五十里。汉般县故城在今乐陵市郑店西南般城孟家一带,至今商河县城的方向与距离均相符。)
湿沃故城  《武定府志》:《一统志》:在蒲台县西北,汉置县,后汉省,三国魏复置。《水经注》、《地理风俗志》曰: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,河北有湿沃城,故县也。魏改为“后部亭”,今俗名“右辅城”。(按:据此可知,前汉“商河地”一部属湿沃县者,应为“商河地”之东南部分,但湿沃城未尝在“商河地”。)


附:王莽篡汉,郡县悉更,历来视为“盗置之名不足志录”。今依据谭其骧《新莽职方考》摘相关内容附此备览:


河平郡  汉平原郡。……旧领县十九:平原、《莽传中》:始建国元年,以平原、安德、漯阴、鬲、重丘封孺子婴为定安公国。高唐、重丘、平昌、阿阳、安惠、楼虚、安,仍旧名。增置县一。河平亭汉鬲。羽贞汉羽。分明汉般。美阳汉乐陵。安城汉祝阿。  东顺亭汉瑗。 翼成汉漯阴。巨武汉漯阳城。……张乡汉 扐。乐安亭汉富平。或本《河水注》讹作安乐亭,疑当属乐安郡。宜乡汉合阳。清乡汉龙额。
    建信郡  汉千乘郡。……注:莽改干乘国曰建信,又改曰建新。……旧领县十五:千乘、东邹、博昌、建信、疑当作建信亭。琅槐、乐安、被阳、高昌、延乡,仍旧名。延亭汉湿沃。 鸿睦汉平安。施武汉蓼城。利居汉狄。瓦亭汉繁安。常乡汉高宛。
    乐安郡  汉济南郡。旧领县十四:东平陵、邹平、梁邹、土鼓、阳丘、菅、历城、著、宜成,仍旧名。台治汉台。于陆汉于陵。 济南亭汉般阳。疑当属济南郡。修治汉朝阳。利成汉 。


由此得知,汉平原郡之扐县,新莽改称河平郡之张乡;汉千乘郡之湿沃县,新莽改称建信郡之延亭;汉济南郡新莽改称乐安郡,宜成仍旧名,知新莽时期“宜成”尚存。“张乡”并非“废为乡”,应仍为县制,新莽时未见有废县之记载。


新莽所更郡县名,历来不被正史纳入正统,故东汉应劭及各文献志书不称“张乡”而多称作“扐(朸)乡”。


后汉  乐陵郡之漯沃县地  平原郡之北漯阴(漯阳)县地  隶青州部


周明泰撰《后汉县邑省并表》:济南郡,前汉县十四,后汉省并者四城,存十城。其中:“宜成,前汉有后汉无”。平原郡,前汉县十九,后汉省并者十城,存九城。其中:“扐,前汉有后汉无”。千乘郡,前汉县十五,后汉改称乐安国省并者九城,新并入三城,存九城。其中:“湿沃,前汉有后汉无”。


以上资料可以看出,前汉时期於“商河地”所设置的侯国县邑,后汉均被省并而不复存在,此时期“商河地”的归属似成为一个空白与悬案。


明、清及民国《商河县志》皆称前汉之设邑县“后汉废”,均未提及后汉“商河地”之归属。但毋容置疑的是,建制废了,而其地域不可能废之不要了,一定会有新的归属。


查《后汉县邑省并表》,平原郡下记载:建安十八年分平原、渤海置乐陵郡,凡五城,其中:“漯沃:即前汉湿沃,属千乘郡,后汉者复置。据《水经注疏》, 此漯沃与平安城近,当在今新城、高苑二县之间。由此得知,前汉“商河地”湿沃部分,其归属为“后汉者复置”之漯沃县。


清·《商河乡土志》历史篇考,“后汉,为漯阴,属平原郡”。查:汉有南北两漯阴,南漯阴,莽更称翼成,治今孙耿,距“商河地”稍远。北漯阴,莽更称巨武,即北漯阴城。《水经注》:漯水又东北,迳漯阴县故城北,县故黎邑也。汉武帝元狩三年封匈奴降王昆邪为侯国,王莽更名翼城。历北漯阴城南,伏琛谓之漯阳城。南有汉沇州刺史刘岱碑。


《地理风俗记》曰:平原漯阴县,今巨漯亭是也。民国《商河县志》:巨漯亭,在今治西南四十里关口寺,俗曰薄刺王城。据此得知,后汉“商河地”西南大部归属北漯阴即漯阳县。


1994年8月出版的《商河县志》,在历史沿革表中列县地为东汉平原郡般县,但没做任何文字说明。清叶圭绶《续山东考古录》说:“汉青州平原郡扐(朸)县后汉省入般县,魏、晋、后魏因之,齐、周未详。”(按:此说与历代所记商河县地沿革相差甚远,应不足为凭。)又说“后汉县东境或有入厌次者,高齐厌次省入阳信”。他以“棘,朸之转音”推定的“棘城为朸乡城”正处商河县地的东北境,此说又与“省入般县”自相矛盾。


般县,古县名。西汉置,属平原郡,治故址在今乐陵市郑店西南的盘城孟、盘城李、盘城廉一带,距今商河城约22.7公里(图测直线距离,下同)。而同时存在的西平昌县,故址距“商河地”更近。《唐书》载:“平昌,故城在今县(指德平)东三十里。”清初,顾祖禹撰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载:“平昌城县东北一里,隋、唐时治也。汉旧县治在今县东三十里。……东汉以北海郡有平昌县,故此加西。自晋至隋,县治此。唐初,盖徙而西。太和中,移于今治。”就是说两汉、两晋至隋代,平昌城一直在德平东三十里,唐初迁至德平,唐后期又向西南迁移了里许。房绍良先生在《祢衡故里考》中论证:“按照距离计算,东汉西平昌城应该在今郑店镇西南郭巡堂村一带。”今大、小郭训堂村在故般县城正南略偏西方向,位于今商河与乐陵的交界处,距商河县城约16.7公里。


按此看来,东汉时的“商河地”,越过平昌而并入般县,令人费解,存此留待后人考证。


鬲城  位于今商河县城西北15公里处,历史上一直未归属商河地,故其历代记载不在该邑。1956年始自原德平县划入,今在此补录,以使“商河地”资料完整。后汉建武十三年(公元37年)光武帝刘秀为建义大将军朱祐增加封邑,朱祐受封鬲侯,食邑七千三百户(今德平东南三十里,秦前古鬲城。据《德州日报》)。朱祐死后,鬲侯得世袭,据《后汉书》记载:“(鬲侯)子商嗣。商卒,子演嗣。永元十四年(公元103年)坐以兄伯为外孙阴皇后巫蛊事,免为庶人。永初七年(公元113年)邓太后绍封演子冲为鬲侯。 ”据说德平东南三十里(商河县怀仁镇与张坊乡之间)的古鬲城以北有朱佑墓。(德州日报)


 


三国魏  晋 南北朝


三国隶魏,复置湿沃县,属乐安郡,改属乐陵郡,隶青州。


晋为湿沃县地,属乐陵国,隶北青州部。按:晋自永嘉丧乱,青州沦没於石勒,厌次、湿沃俱陷于勒,后复入燕、入秦。秦败,符朗以州降晋,又为南燕慕容德所取,德兄子超移青州於东莱郡,刘裕灭之。自元帝渡江於广陵,侨置青州,至是置北青州。


南北朝,南宋为湿沃县地,属乐陵郡,隶沧州部。北魏因之,后齐废。


隋  唐  五代  滳河县  兼有湿沃地  隋隶兖州部  唐隶河南道


《随书》地理志:渤海郡,开皇六年置棣州,大业二年为沧州。统县十,户十二万二千九百九。……滳河开皇十六置。又有后魏湿沃县,后齐废。有关官。


《元和郡县图志》:“滳河县,(中,二十,东北至州八十里)本汉扐县,属平原郡,后汉省。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滳河县,属沧州。贞观元年属德州,十七年改属棣州。”


《太平寰宇记》:“滳河县,隋开皇十六年於扐故城置滳河县,以县南滳河为名。旧十乡,今三乡”。


《齐乘》:“隋开皇初于汉扐县置滳河县,取名县南滳河”。


明《商河县志》:“考商河旧名滳水镇。”


民国《商河县志》:“滳河县置於隋,治滳水镇”。


1994年8月版《商河县志》:商河县原为滳河县,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县。因有滳水流经,故名滳河县。隶属于棣州,大业元年(605),改属渤海郡。


唐武德四年 (621) ,复属棣州。武德八年 (625) ,棣州废,属沧州。贞观元年 (627),改属德州。贞观十七年 (643),复置棣州于厌次(今惠民东南),又属棣州。天宝年间 (742~756年) ,改棣州为乐安州,滳河县属之。五代(907~960年)因之。


宋  金  元  明  清  商河县


《商河县志》载:宋元祐元年 (1086),滳河县改为商河县,属棣州,隶河北东路。金因之。


按:钱大昕《廿二史考异》卷三三:《隋书·地理志》渤海郡有滴河县,“滴当作滳,读作商”。杨守敬《水经注疏》:“《隋》、《唐志》并作滴河,《通典》作滴,其为误字无疑。《元和志》、《寰宇记》作滳。《集韵》,滳,尸羊切,水名。《宋》、《金》、《元》、《明志》仍作商,与此同。”由此可知,抑或由于手写、传抄、翻刻等缘故,将滳混作“滴”,后人为了便于区别,遂简写作商,实滳商通用,约定俗成,未见此时用行政手段刻意将滳河县改为商河县的记载,更与河道有水无水无关,“改”县名一说应商榷。


《元史》:棣州,上。唐析沧州之阳信、商河、乐陵、厌次置棣州。宋、金因之。元初滨、棣自为一道,中统三年,改置滨棣路安抚司。至元二年,与滨州俱隶济南路。领四县:厌次,中。倚郭。初立司候司,至元二年,省入本县。商河,中。阳信,中。无棣。下。宋、金属沧州,元初割无棣之半属沧州,半以来属。


明《商河县志》:元代至元初年改为无棣县,属沧州,复改为商河,属棣州。


清《商河县志》按:商河为中,无棣为下,元史并载,似各为县。


1994年8月版《商河县志》:宋咸淳元年 (1265),并入无棣。未久,商河县复立,归属棣州。


按:查《武定府全志》,均未见元代至元初年(宋咸淳元年)商河县改为或并入无棣县的记载。


明初,属乐安州,宣德元年 (1426),改属武定州,隶济南府。


清初,商河县复属济南府。雍正十二年 (1734),改属武定府。


中华民国  中华人民共和国  商河县


中华民国二年 (1913) ,废府州,行县道,商河县属岱北道,民国三年(1914)改为济南道,民国十四年(1925)划为武定道。民国十六年(1927)废道制,省领县,商河县属山东省政府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),省下设行政区,商河县属第五行政区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1939年,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由鲁北行政委员会领属。1940年10月改属冀南行署第八督察专员公署。1942年9月商河、 惠民两县结合部成立商惠县,属冀鲁边区三专署。1945年11月撤销商惠县,恢复原商河县建置,属渤海区二专署。1949年7月改属泺北专署。


  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初属泺北专署。1950年属德州专署。1956年3月德州专署撤销,商河县归属惠民专署。1958年12月商(河) 、乐(陵)合并为商河县(1960年改名乐陵县),属聊城专署。1959年4月改属淄博专署。1961年9月两县分治,商河县复属德州专署(1978年改称德州行政公署)。1990年元月商河县隶属济南市。


 


境域变迁


明万历十五年(1587),商河县城东抵武定州界25公里,西接临邑界15公里,南距济阳界20公里,北通乐陵界30公里。东西宽40公里,南北长50公里。


清道光十五年 (1835),东至惠民界20公里,至县治40公里;西至济南府之临邑界15公里,至县治30公里;南至济南府之济阳界20公里,至县治45公里;北至乐陵县界20公里,至县治50公里。


中华民国25年 (1936),商河县城西到临邑界10公里,西南至临邑界35公里,南、东南至济阳界25公里,东至惠民界20公里,东北至阳信界35公里,北至乐陵界20公里,西北至德平界10公里。         


抗日战争时期,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,1942年9月,在商河、惠民两县结合部建商惠县,原商河的二、八、九区划入新建的商惠县。1944年11月,在惠民、济阳、商河三县的结合部建惠济县。原商河县的三、四区划归惠济县后,划为潘桥、郑路、常王三个区。1945年9月商河县解放。同年11月,撤销商惠县,除划入惠济县三、四区外,原二、八、九区复归商河县。县境有以下变动:由临邑东部划入30个村庄,其中有胡集、穆家、小刘家、寇家、南谢、刘天玉、王义牛、邓家等。 由商河县六区划入临邑县共117个村,其中有孙庵、中店、三官、苗集、孟寺、程庄、五龙堂、耿家楼等。原惠民县的常庄、曹家、翟家、崔家、郅家、韩家、岔道划归商河县。县城西至临邑界增至22.5公里,西南至临邑界减为27公里,南至济阳界29公里,东南至惠济县界13.5公里,东至惠民界34.5公里,东北至阳信界35公里,北至乐陵界2 7公里,西北至德平界10公里。


    1950年5月, 惠济县撤销。原三区的棘林王、季家、豆腐王、王虎家、南张、董林、柳官、长孙及三岔口划入惠民县,原四区的小营子、大营子、袁家、五股道、李美雨等村划入济阳县,其他各村复归商河县。县城东南至惠民界为37公里。1956年3月,德平县撤销,其所属怀仁区37个村与奎台区南部的39个村,均划入商河县。县城西北至乐陵界增为31公里。1958年12月,商河、乐陵两县合并为商河县 (1960年改称乐陵县),其境域为两县之和,南至济阳,北达盐山。1961年9月商、乐分治,恢复商河县原有境域。


    1964年9月区划调整。商河县韩庙公社的樊屯、信家、小买虎、小王家、高家、坡刘、陈家、张北台、安家、韩家、谢家、刘成基12个村划归乐陵县。胡集公社的大、小邓村划归临邑县。郑路公社卢家、史家、陈家、罗家、萧家、蓝家及潘桥公社的孙家、王家划归济阳县。同时,济阳县的白桥、张积厚、袁家、小营子、五股道,乐陵县的崔家洼、官庄,临邑县张太华、孙马、斜庄一并划入商河县。至此,县境西部与临邑以沙河为界,距县城21.5公里;西南部以商西河与临邑为界、以土马河与济阳为界,距县城32.5公里;南部、东南部以徒骇河与济阳为界,距县城28公里;北部以德惠河与乐陵为界,距县城29公里。县城西北至乐陵界仍为31公里,县境东部、东北部边界与建国初同。


    1990年元月,商河县归属济南市,商河县奎台乡的38个村划归乐陵市。县城西北至乐陵界减为24公里。


 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3695319668 传真: 邮箱:shanghezaixian#163.com
地址:山东·济南·商河 邮编:251600
Copyright © 2004-2025 商河县迅捷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